在形容咖啡的風味時,我們會用自己經歷中出現過的味道來形容咖啡風味,像是茉莉花、餅乾、酸梅、烏龍茶……等等,但是並不是每個人的人生經驗都相同,因此,在咖啡的敘述上,可能會有溝通不良的狀況。
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) 透過葡萄酒風味輪的概念,歸類出咖啡風味分類系統-咖啡36味,就是咖啡師對香氣的一個共通的溝通方式。
36種風味中,又可歸納出四大類風味群組分別為,汙點群組(Aromatic Taints)、酶化群組(Enzymatic)、焦糖化群組(Sugar Browning)、乾餾群組(Dry Distillation)
汙點群組(Aromatic Taints)
生豆發生化學反應產生的香氣化合物,濃度低或太強烈時會有負面影響,可能原因為加工處理不當、儲存方式、烘焙、過度萃取和未挑除瑕疵豆。
咖啡果肉、米味、藥味
泥土、菸草、皮革
煙燻、烤牛肉、橡膠
酶化群組(Enzymatic)
芳香化合物時在咖啡豆生長過程的酶反應的結果. 主要原因:地理條件,品種,加工處理。
蜂蜜、茶玫瑰、咖啡花
檸檬、杏桃、蘋果
豌豆、黃瓜、馬鈴薯
焦糖化群組(Sugar Browning)
烘焙過程中,發生糖褐變所產生的風味,常見的堅果、巧克力、麵包、奶油等風味都屬於焦糖化群組。
焦糖、鮮奶油、烤花生
烤杏仁、烤榛果、胡桃
巧克力、吐司、香草
乾餾群組(Dry Distillation)
在烘焙過程中,纖維熱解反應所產生的乾餾結果
胡椒、丁香、香菜子
雪松、黑醋栗、楓糖
麥芽、菸草、烘焙咖啡